学术活动 学术活动 MORE
【公共政策讲座第21期】美国的政策正在重塑中美贸易和全球供应链吗?
浏览次数:
发布时间:2023-12-09

1A53F

2023年12月6日,第21期公共政策讲座在复旦大学经济学院714室举行。本次讲座由上海高校智库——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RICE)和复旦大学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中心(CCES)联合举办。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全球政策与战略研究院院长Caroline Freund作主旨演讲。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张军、陈钊、罗长远、兰小欢、许志伟、沈国兵、张晏、吴建峰、王之、奚锡灿、李婷、陈乔伊,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Susan Shirk、Victor Shih、Lei Guang、Marilyn Li等多位专家学者参与此次讲座。

58A0F

讲座由复旦大学罗长远老师主持。

4DDD3

Caroline Freund首先从“远离中国”和“远超中国”两个角度阐述了美国对华政策的驱动因素。她利用美国制造业的数据,反驳了美国供应链全面重塑的观点,并指出,如果美国真的存在大规模的供应链重塑,我们应该看到其产出和就业人数增加,但目前并未出现这种情况。实际上,美国制造商表示他们无法找到足够的工人。

尽管美国的供应链并未发生全面重塑,但中美贸易确实出现了解耦。主要表现为中国在美国进口中的份额已经迅速下降,目前已经回到了全球金融危机前的水平。Caroline Freund利用美国海关数据详细研究了这一现象,发现这种下降主要是由特朗普和拜登的关税政策驱动的。她展示了双重差分模型的实证结果,这些结果发现,关税政策并未影响美国与其他国家的贸易,但如果将样本限定为中国,可以看到关税政策对中美贸易产生了显著影响。

21B10

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尽管中国在美国进口中的份额大幅下降,但亚洲的份额基本保持在45%左右。美国与其他亚洲国家和地区的贸易甚至有所增加,这些国家和地区在许多产品上都在抵消美国和中国解耦的影响。从进口数量来看,亚洲最大的受益者是越南和中国台湾地区。此外,Caroline Freund利用数据回答了“哪些国家的特征使其成为中国向美国出口的替代者?”。实证结果显示,当出口国的人口数量较大、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较高、距离美国较近、与美国接壤、与美国进行产业内贸易时,美国更愿意通过关税政策,促进这些国家对美国的出口,从而替代中国的出口。

54E67

Caroline Freund指出,对于战略性商品的贸易,那些向美国出口的国家往往会从中国进口更多的同类型产品。以电子产品贸易为例,她发现许多国家对美国的出口增长与该国向中国的进口增长有着强烈的正相关关系。

Caroline Freund还指出,中美贸易的解耦并未使美国的进口国变得更加多元化。通过计算赫芬达尔指数,她发现对中国加征关税后,原本的中美贸易会转移到另一个特定国家,而不是分散到多个国家。从产品层面进一步分析,她发现在大多数产品中,一家供应商弥补了中国失去的市场份额。并且在某些产品中,即使中国被加征关税,如果中国原本是前三位的供应商,那么加税后,中国仍然是前三位的供应商。因此所谓的贸易去风险,并没有真正的实现“分散”的目的。

649A1

Caroline Freund的讲座引发了与会师生的热烈讨论。最后,张军主任进行了简要总结。从长远来看,中美之间的解耦对中国是不利的。如果美国与中国不存在解耦,则目前可能是中国国内经济反弹的起点;如果美国与中国解耦,则会更快地推动中国减少国内过剩的产能。

22DD5

在随后的内部会议上,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代表团介绍了全球政策与战略研究院的机构设置、学术研究和学生培养情况,张军主任和团队成员介绍了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建设情况和研究方向,双方就未来的研究合作、学生培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探讨。



上一条:【公共政策讲座第22期】拓展前沿:促进创新与技术传播的财政政策

下一条:【公共政策讲座第20期】北京共识与人类命运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