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24日14时,“中国未来潜在增长率与新常态”研讨会在复旦大学经济学院714会议室召开。来自上海财经大学的陈杰教授和金煜助教授,与上海高校智库——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老师们和博士后们就中国未来的潜在增长率和新常态问题进行了主题发言和热烈讨论。智库主任张军教授出席会议,智库副主任章元教授主持会议。
第一个发言的是陈杰教授。他首先谈了他对新常态问题的认识,新常态即经济增长要降速、经济结构要调整、增长动力要从要素和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陈杰教授本次汇报的主题是保障房挤出效应与经济潜在增长率,他提出住房保障是利国利民的,但是住房保障并不意味着要盖保障房,二者不能划等号。保障房有很大的挤出效应,据他测算20个百分点的保障房建设,会挤出5个百分点的总投资,会造成0.8-3个百分点的GDP潜在增长率下降,所以政府在提供住房保障时要尊重效率原则和市场原则。
第二个发言的是寇宗来教授。他重点阐述了新常态与创新驱动的关系。他认为经济增长的质量最后落脚在创新。他基于近期在张江自主创新区的调研情况提出,搞创新驱动,第一要建立合理的,使创新者获益的激励结构;第二要让激励结构起作用,要对民营资本有一个合理的税收机制;第三在产学研结合方面,要处理好知识产权的归属问题。
第三个发言的是章奇副教授。他认为新常态下政府要解决的问题都不是新问题,这些问题一直存在,只不过随着改革开放,尤其是90年代以后,这些问题变得愈发明显。第一类是社会矛盾问题,如劳资矛盾、官民矛盾;第二类是体制内的利益平衡问题,如中央与地方的利益分配问题,执政党内部的利益平衡问题。他建议把国有资产社会化用于解决政府债务和经济重组问题,通过社会赋权来缓解社会矛盾。
张军教授在点评时提到,随着产业升级、人均资本存量的提高,GDP增速一定会降下来,为什么我们叫做新常态?我们每个阶段都是常态。从经济学家的眼光来看,这个经济增长速度的回落是很自然的过程。中国人均GDP只有发达国家的1/4,本来可以增长得更高,可以通过投资有更快的增长,现在转到创新驱动,可能人为地把潜在增长率拉下来。
在之后的讨论中,金煜助教授谈到了城中村劳动力的释放问题。他认为这部分劳动力的释放实际上是一个更大的劳动人口红利,将是保持中国经济进一步高速增长非常重要的方面。王永钦副教授提出要区分中国是进入新常态还是面对经济增长的衰退。中国要避免经济增长过早的日本化,关键要解决好债务问题。章元教授认为新常态只是一个术语,关键是看这几年中国经济基本面发生了哪些变化。他从劳动力成本上升、人民币升值、环境污染、过早去工业化、地方债务等方面对新常态进行了解读。张晏副教授指出在新常态下要重视财税体制改革问题。财税体制改革既涉及政府跟微观主体之间的关系,也涉及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关系,如果改革是正向的、良性的,未来释放的空间会很大。最后,吴建锋助理教授谈到中国城镇化的城市管理问题。他指出大城市的发展关键要看资源的承载力,哪些城市发展为大城市是一个重要的选择,同时城中村改造将成为下一阶段值得关注的一个问题(撰稿人:文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