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动力与前景
2015年7月5日下午两点至六点,上海高校智库—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在经济学院大楼714会议室举办了“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动力与前景”研讨会。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张军教授、中心常驻研究员陈钊教授、王永钦教授及来自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证券交易所、东吴证券等机构的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研讨会。研讨会由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章元教授主持。
章元教授首先对参会人员表示了热烈的欢迎,接下来请大家发表演讲。来自上海大学的詹宇波副教授首先发言。他以日本、韩国与台湾为例,从经济转型国际比较的角度谈了资本市场发展的动力和前景。接下来,来自上海交通大学的尤怡文助理教授结合台湾的案例,总结了台湾资本市场发展的经验教训,从社会经济学的角度讨论了政府是否应该救市。中心兼职研究员傅勇博士第三个发言。他指出,从金融监管的角度看,这次暴跌暴露出了很多资本市场长期以来的弊病。从这个角度来看,最可怕的不是股灾,而是它对于改革方向以及改革措施的影响。接下来,来自中信建投的王广学博士发言。他指出,这次救市的努力,不一定是徒劳,最重要的是信心,监管部门、市场主要参与力量要给市场信心。他看好资本市场的长期发展,认为资本市场尤其是新三板对于“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作用特别大,转型升级很多是在新三板看到的。来自上海社科院的副研究员刘亮博士将目光聚焦于技术交易市场,重点讨论了这一市场对于中国转型升级的作用。之后,来自上海证券交易所的黄余海先生、德勤的蒋琳琦先生和房地产基金的孙树涛先生谈了他们对投资机会的看法,认为新三板、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值得重点关注,投资应关注货币和市场层面,而不仅限于产品和交易层面。接下来,来自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的张明海博士谈了他对资本市场改革的四点建议:媒体不要对股市单方面评论,出事以后要找自身原因,一个具体的改革措施跟资本市场行情不能联系太紧,救市要和惩罚联系在一起。之后,来自上海财大的范子英博士发言。他认为,现在养老金的存量虽然很大,但是可供完全交易的金额很低,用养老金去救市,几乎是不可行的。来自东吴证券的侯爽博士指出,这次股灾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杠杆,而且是银行资金失去了监管。由于大家在股市上受了重创,信心不好,要规避风险,所以债市会被看好。高远博士与大家分享了他对这次股灾的三个反思:监管的不到位、市场参与者的不成熟以及整个社会对于杠杆的忽视。
最后,王永钦教授、陈钊教授和张军教授发言。王永钦教授指出,中国的股票市场和GDP是负相关。中国的金融自由化有点超前,中国影子银行急剧发展。应该去融资的民营企业融不到钱,不差钱的政府、中央企业都去搞证券化,投资货币市场基金,银行也在买货币市场基金,这就形成了商业银行、影子银行、股市之间的互动和打通。股票涨起来很快,跌起来也很快,这很危险。中国的影子银行没有发展好,政府兜底,很多人跑去买理财产品,资金没有流向实业。债券市场应该有破产程序、财产保险和风险定价。股票市场应该让企业可以退市,形成一个对好的项目和创新定价的市场。陈钊教授指出,救市应以股市和实体经济有正相关为前提。真正的信心应该是对长期业绩增长的预期,如果只是对股市增长的预期,越救起来,以后照样掉下来,这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政府真正该做的事情是加强监管、规范市场,让上市公司良性地发展,保证中小投资者的利益。真正的慢牛来自业绩的稳步增长和微观制度的完善。张军教授总结了大家的观点,并指出,中国经济增速的放缓跟债务有关,要反思货币市场的发展。中国真正要发展的是债券市场,资本市场的发展重心是解决长期融资的问题。中国的地区差别比较大,中西部地区在一带一路的战略下有比较多的机会。西部地区的潜在增长率比沿海地区大,关键在于如何让潜在增长率变成现实增长率。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在从东部向中西部转移,向西转移的过程中,如果政策能够促进地方经济更快的增长,有跟全球产业链对接的机会,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率会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撰稿人:谭之博)。
通讯稿内容未经发言本人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