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2日晚,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第42期RICE-CCES沙龙活动顺利举行,与会师生学习讨论两会精神,展望中国经济发展前景。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经济学院院长、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张军老师,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陈钊教授,文科科研处副处长罗长远教授,世界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樊海潮教授,经济学院章元教授、宋弘教授、刘志阔教授,经济学院副院长刘军梅副教授,金融研究院副院长徐明东副教授,自贸区综合研究院院长助理卢华副教授,经济学院奚锡灿副教授、章逸然助理教授、陈乔伊助理教授参加了本次会议。会议还特别邀请到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管理学院院长范子英教授,中国银河证券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章俊先生,上海社会科学院应用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刘亮研究员,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西方经济学研究室主任詹宇波研究员。会议由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张晏副教授主持。
章俊先生从财税政策和新质生产力两个重要方面展开讨论。在宏观政策层面,他认为今年将适度加码财政货币政策力度,以实现5%左右经济增长和保障就业的目标,同时防范通货紧缩。从长远角度看,他认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核心是利用中国人口和能源等资源优势,推动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范子英教授从几个方面分享了自己对2024年财政政策的理解:1.中国的实际赤字率可能高达7%~8%,远超官方公布的3%。2.近年来,中央财政的赤字增加、连续几年发行特别国债,地方债务限额增量较少,这些现象反映出央地财权划分的格局正在发生变化。3. 新一轮消费税改革,可能会将财权下放给地方财政。消费税的范围及征收方式可能发生变化。
徐明东副教授从三个方面分析了”两会”报告中关于货币政策表述的变化。1. 将货币量和社会融资增速与经济增长和物价预期目标区分开,以应对当前环境。2. 新增提及养老金融和数字金融,体现国家战略高度。3. 货币与财政政策“协调一致”变为”保持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强调各项经济政策之间的协调配合。这三点变化反映了货币政策在新形势下的调整,以及对宏观经济政策整体把控的重视。
章元教授围绕居民消费和CPI问题展开讨论。他认为刺激消费的任务不能就消费论消费,而应该更多考虑通过促进就业或者降低劳动力市场中的供求不匹配、增加收入来促进居民的消费需求。章元老师还建议,一方面可以通过补贴、减税等方式增加居民收入并刺激消费;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等方式降低劳动力市场上存在的错配问题,特别是降低位于较高水平的青年失业率。
刘志阔教授指出,近些年经济上出现了很多新现象。作为经济学研究者,我们对很多基本事实的理解仍不充分,需要开展更多的调研和研究,向政府官员、企业家多去学习,了解现实中发生的变化,拉近研究与现实的距离。
刘亮研究员分享了在长三角地区关于科技创新的调研情况。他指出长三角地区是目前区域协调一体化方面基础最稳进展最快的区域,但仍然在创新领域存在行政壁垒、资源配置不均等问题,且不同地区在创新政策、考核机制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这些都成为制约区域内创新资源的整合与共享的重要因素。
章逸然助理教授围绕高校创新的问题进行分享。她认为,当前中国高校课题存在成果转化率较低的问题,需要通过制度建设,扩大高校人员科研创新成果的转化收益,降低成果转化过程中的交易成本。
刘军梅副教授探讨了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性及其面临的挑战。她从俄乌冲突的视角阐明了数字经济对国家安全的重要影响,强调了国产工业软件的发展需要更多的场景释放。随后分析了中国工业互联网建设和企业在数字化转型中遇到的困难,如资金短缺、信息不对称、企业和行业的特异性导致数字化转型方案企企不同、业业不同等。
詹宇波研究员认为,在”稳中求进”的基调下,我国产业的国产化替代或将成为新的增长动力,但这一过程充满挑战且动能培育过程较长。以工业数字化为例,高端芯片的国产替代进程面临落后于先进制程且良率低等问题,而工业互联网的推广受企业差异化的需求影响推进也较为缓慢。
宋弘教授分享了她对于失业率真实水平的探究。她利用招聘网站和人口普查数据,发现近年来企业劳动力需求总量在下降,而且存在结构性的需求变化。此外,她也讨论了独角兽企业对就业和社会创新创业的重要影响。
陈乔伊助理教授围绕生态环境议题阐述了三点体会:1. 我国整体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为经济发展和生活品质提升创造了条件。2. 环境管制应向环境治理转变,实现多方共赢。3. 应将环境问题转化为绿色产业机遇,促进各界主体真正实现减碳。
奚锡灿副教授主要围绕内需不足展开讨论。日本在九十年代之后,由于内需不足,经济长期低迷。而中国目前也面临着内需不足的问题。除了制度上的一些约束之外,我们在思想上、观念上依然存在对消费的很多误解,甚至把消费和经济增长对立起来。他也强调,在一些战略新兴产业如人工智能领域,敢于“烧钱”的民企是推动创新的关键力量,而这又离不开资本市场的有力支撑。
卢华副教授围绕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进行讨论。她表示自贸试验区建设取得了很多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产业发展同质化、市场主体作用不充分、部分制度创新空转等。下一步需要增强自贸区改革自主权,结合地方禀赋开展特色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先行先试,加强中央和地方协同提高制度供给效率,发挥区域协调联动作用扩大自贸试验区发展成效,支持次区域特色合作以提升自贸试验区的开放水平。
罗长远教授对外资外贸数据不佳表示关注。基于这一现状,他提出几点思考:1.为什么外资门槛越来越低但吸引外资越发困难? 2. 在不存在外汇缺口、储蓄缺口的现状下,为什么还有外资“饥渴”,原因是否在于“制度缺口”?罗长远教授最后总结道:我们现在提出“高水平、全方位开放”,核心是“制度型开放”。
樊海潮教授认为,近年来中国贸易表现整体不佳,主要受中美贸易战及中欧贸易逐步减少所影响。中国转向东南亚贸易,但其规模有限,无法弥补中美、中欧贸易下滑。应对贸易挑战需要更深入的政策支持,包括吸引国内外投资者,以及制定更加精准的贸易政策。
陈钊教授向大家分享了外籍人士对中国经济的观察与思考。在当下经济存在诸多问题,政策未调整至最优状态的背景下,华盛顿智库针对我国政策制定者提出了四个可能的猜想。陈钊教授最后提出建议,当我们思考我们自身的问题时,也可以尝试从他人的角度思考:他们会怎么看待这些问题?
最后,张军院长进行总结发言。他指出,在“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表明,中国经济政策的制定更加注重短期稳定与长远的”强国”目标和战略布局的衔接。宏观调控政策趋于适度和审慎稳健,同时继续坚持资源配置向战略新兴产业倾斜,强调自主可控。整体而言,当前中国宏观经济运行处于适度紧缩状态,除了加大就业扶持力度外,其它政策变化不会太激进,但若经济形势不及预期,GDP增速跌破4%以下,则短期政策可能变得激进。总的来说,经济短期探底的可能性较小,也意味着增速反弹缺乏足够力量。
本次会议还总结了智库过去五年的研究队伍建设情况,并宣布了智库2024-2029年兼职研究员名单。罗长远、樊海潮、杜莉、宋弘、刘军梅、徐明东、卢华、范子英、章俊、刘亮、詹宇博、张延人、石烁等应邀加入智库新一届兼职研究员队伍,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张军教授为在场兼职研究员颁发了聘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