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年度推介论文”是上海市社联2013 年起组织发起的学术活动,旨在反映本市社科界学术发展水平,起到对学科建设的引领导向作用。2017 年度推介的9 篇论文,是本市学者年度内(2016 年9 月1 日至2017 年8 月31 日)发表于国内中文学术期刊,引起学界高度关注的原创性学术成果。
《中国资源配置效率动态演化——纳入能源要素的新视角》
《中国社会科学》2017年第4期
摘 要:自Hsieh 和Klenow 的研究问世以来,资源配置效率不仅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更因其重要性受到政策制定者的青睐。通过相关文献的梳理不难发现,虽然现有研究对中国资源配置效率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然而研究样本区间多截止于2007 年,从而无法对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特别是当前“新常态”下,中国资源配置效率的动态演化特征进行系统研究和定量分析。事实上,金融危机的冲击以及随之而来的4万亿元投资计划的启动,势必对中国经济资源配置的方式及效率造成影响。
为更加准确合理地刻画中国经济资源配置效率动态演化特征,本文将能源这一重要投入要素创新性地纳入已有研究框架,在边际上拓宽了相关研究的界限。为了更清晰地探究中国资源配置效率不高的成因,基于“反事实”框架,综合考察了地区和部门以及资本要素、劳动要素、产品市场特别是能源要素扭曲对总扭曲贡献的动态演化特征。从研究结果上来看,与大部分已有文献发现中国资源配置效率有所改善不同。研究结果揭示,考虑能源投入要素后,中国资源配置效率并未出现显著改善迹象。
中国2010 年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能源消耗国,以及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无疑是中国近40 年改革开放历程中值得关注的重大事件。在此双重背景下,将能源这一重要生产投入要素纳入资源配置效率分析框架,并系统地考察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前后中国资源配置效率的异同尤为必要。在这两个问题上,现有文献的探讨基本上还是空白。有鉴于此,本文主要尝试从如下三个方面对现有文献进行拓展:第一,将能源变量纳入理论研究框架,系统考察纳入能源要素的中国资源配置效率动态演化特征,并对资源配置扭曲进行分解。第二,基于1998—2013 年中国工业企业微观数据库与价格指数、能源消耗合并数据,构建随“地区—部门—时间”变化的三维投入产出面板数据,将研究区间拓展到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后6年,使得分析金融危机冲击之后乃至“新常态”下的中国资源配置效率成为可能。第三,考虑到越来越多的实证研究发现生产函数规模报酬递减的证据,本文进一步突破了既有研究资源配置效率文献中关于生产函数规模报酬不变的限定。
本文的主要发现如下:虽然中国全要素生产率持续增长,但是资源配置效率还相对较低,这集中体现在1998—2013 年资源配置扭曲导致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平均下降42.7%。纳入能源要素的研究发现,中国资源配置效率并未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得到显著改善。具体而言,几乎与21 世纪初中国出现的重工业膨胀同步,资源配置扭曲程度从2003年开始持续走高,2008 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更将资源配置扭曲推至最高点,危机冲击期间的资源配置扭曲程度比其他时期平均高12%。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以来,资源配置扭曲开始出现相对较为明显的改善。从变化趋势来看,资本与劳动扭曲的贡献率呈下降趋势,产品市场扭曲的贡献率相对较为平稳,然而能源扭曲的贡献率却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并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逐步超过资本成为中国资源配置扭曲的首要贡献者。
研究结论表明,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关键在于,除了关注资本扭曲与劳动扭曲之外,更为重要的可能是,通过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矫正能源配置扭曲。究其原因在于,能源扭曲是中国资源配置扭曲的重要贡献者,并且从时间趋势上看,其相对贡献率还在持续提高。
推荐语:
该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拓宽研究视角,采用改进的研究方法,把能源这个重要的生产投入要素纳入中国资源配置效率的分析框架,在分析视角和分析方法方面有所贡献,其研究结论也有决策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