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6日上午,复旦大学经济学院专业学位“名家讲坛”第82期如期举行。复旦大学文科一级教授、经济学院院长、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张军教授以“如何分析当前的经济形势?”为题,为经济学院专业硕士研究生带来了新学期的第一讲。本场讲座由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助理朱宏飞副教授主持,报告厅内座无虚席,气氛热烈。
张军,经济学家。现任复旦大学文科一级教授、经济学院院长、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第八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和理论经济学联席召集人、教育部全国高校经济学教指委副主任、复旦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副主任暨社科与管理学部主任。曾任上海市委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民进中央特邀咨询研究员等。2015年荣获上海市先进工作者称号。2015年7月受邀出席李克强总理主持的经济形势座谈会。2015年10月与林毅夫、樊纲一起荣获第七届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2018年获美国比较经济学会的最佳论文奖Bergson Prize。
讲座伊始,张老师提出,一般而言,价格总水平的波动能够反映出经济的冷热状态,经济的健康运行需要维持价格总水平的稳定。价格的异常波动,无论是上涨还是下跌,都可能预示着经济在宏观上的失衡。在宏观经济学教科书中,通过观察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和生产者价格指数(PPI)来评估经济的温度,当然是基本原理。张老师指出,当前中国的CPI处于低位运行(低于1%),显示出需求端的疲软。与此同时,PPI较长时间处于负增长区间,暗示着生产端的困境,可能是产能过多或下端需求不足。
接着,张老师简要讨论了传统的政策工具箱,通过货币政策调整利率和货币供应量,利用财政政策影响政府的支出和税收,进而调节总需求。他特别介绍了上世纪90年代斯坦福大学教授约翰·泰勒根据美国数据拟合出的经验法则,被称为泰勒法则(Taylor rule),这一法则指导了央行为了消除1%的产出缺口,需要调整多大幅度的利率。泰勒法则在央行的政策语境中意味着逆周期调节。在经济繁荣、物价上涨较快、实际产出超过潜在产出时,应选择加息以抑制经济过热。张老师认为,当前中国的经济状况相对偏冷,根据泰勒法则,此时应降息,而我国央行也确实采取了降息措施,显示出央行对泰勒法则的依赖仍然存在。
然后,张老师结合前央行行长易纲在2023年4月的美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上的演讲,进一步讨论了中国在过去这些年货币政策风格的调整逻辑,分析了为什么这些年中国货币当局在操作货币政策时倾向于避免政策的急刹车和急转弯,力图保持利率的相对稳定性。这一做法与其说符合了泰勒法则,不如说更接近菲尔普斯教授早期提出的黄金法则(golden rule)。根据这一法则,央行需要尽量缩小实际利率与产出潜在增长率的差距,以确保经济逐步调整到最适合的储蓄率水平和资本收入占国民收入之比的合理,在理论上,满足这个条件的货币政策有助于接近福利水平的最大化。同时,张老师在讲座中还介绍了布雷纳德在1967年的研究,该研究关注了存在不确定性情况下的最优货币政策选择问题。布雷纳德提出了政策操作上的缩减原则(attenuation principle),即在政策效果不确定性较大时,应降低政策工具的力度,避免过度刺激。张老师总结道,与美国在新冠疫情前后的货币政策相比,中国在疫情期间并未对利率进行大幅调整,而是保持了连续性和稳定性。这反映了中国在执行货币政策时更多关注了自身的约束条件,增强了货币政策的自主性,即除了需要考虑面临的各种约束条件之外,还要基于中国的实际情况来调整货币政策,充分考虑经济的短期和中长期需求。
中国在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后迅速执行了“4万亿”强刺激政策包,以应对外部需求的大幅收缩。这一政策虽然推动了基础设施投资,但也带来了环境压力和资产泡沫等问题。2012年后,中国开始调整宏观政策,转向减速、消化刺激后遗症和推动结构调整的新阶段。这一转变体现了中国对保持经济长期稳定增长与短期繁荣的平衡的追求。在这种情况下,经济的主要矛盾更多集中在供给侧,鼓励提高供给质量和改善结构的政策更显重要,以避免无效投资,提高生产率。但2020年爆发的新冠疫情严重冲击了经济的增长,对供给和需求两方面都产生了负面影响,随后中国开始应对疫情冲击,特别强调扩大内需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结合。2023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政府工作报告均强调了逆周期调节和跨周期调节相结合的重要性。央行行长潘公胜也强调保持货币政策连续性和当前加强逆周期调节的必要性,以对冲需求收缩,助力经济中长期目标的持续推进。这表明中国在宏观管理政策上有自己的创新,始终保持短期与长期的平衡,以适应经济的新变化。
最后,张老师提到,在当前经济形势下,中国强调补齐短板,特别是在科技领域追求自强自立。这一战略决策意味着中国的货币政策将会继续实施跨周期调节与逆周期调节的结合与平衡,也不会放弃对供给侧结构的改革努力。同时,中国经济未来发展面临的不确定性增大,需要加强防范系统性风险的形成,这不仅涉及金融领域,也关乎整个经济的稳定。与90年代相比,在原来的轨道上,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力已大幅缩小,因此增长需要发现新的动能,但风险也相应增大。在这种背景下,地方政府在推动经济发展时必须更加谨慎,避免走错方向,因此留出更大空间给市场发挥资源配置的角色更显明智。张老师认为,制造业作为国家强盛的基石,中国应当继续坚持发展实业,以智能化为核心、以市场为机制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作为结语,张老师基于自己多年的研究心得告诉同学们,中国经济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它有效应对了全球化带来的挑战。在加入WTO前,国内普遍担忧中国大部分行业将面临巨大冲击,但实际情况证明,中国通过转型战略积极应对,成功转化了危机。面对全球化的逆流和新的挑战,中国正在通过自我变革和加快转型以适应新的环境来应对压力。改革开放45年来,中国没有经历过重大经济危机,这得益于及时的政策调整和应对政策,防止了严重的经济失衡。当前,中国经济的内外部环境正在发生变化,需要继续适应和变革,每个人都应去适应去转型,积极应对变化,以助力国家经济转型升级。
在互动环节,同学们踊跃提问,张老师都给出了深入浅出的解答。至此,本场讲座在热烈的氛围中圆满结束,张老师凭借其深厚的学术造诣和研究底蕴,为在座师生带来了一场精彩纷呈的学术盛宴。
感谢张军院长的精彩分享!
撰稿人:许俊荣
修订人:朱宏飞
审核人:张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