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吴斌 上海报道
在美国总统特朗普“对等关税”的冲击下,世界经济陷入数十年未见的动荡,国际秩序迎来重构。
特朗普的关税政策目标之一是缓解贸易逆差,但正是贸易逆差支撑了美元的地位,特朗普要贸易顺差还是要美元?
近日,复旦大学经济学院举行“特朗普的‘对等关税’政策及其可能的影响”沙龙。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军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2024年美国商品贸易逆差为1.21万亿美元,但正是巨大的贸易逆差支撑了美元的地位。
2024年美国进口了3.3万亿美元商品,出口商品金额为2.1万亿美元,全年累计商品贸易逆差为1.21万亿美元。2024年也成为美国建国近250年来贸易赤字最多的一年。
过去几十年,美国通过贸易逆差发行美元,其他经济体通过顺差赚取美元,支撑了美元的国际地位。张军强调,降低贸易逆差会削弱美元,特朗普不能“既要又要”。
美国可能付出更大代价
特朗普的矛盾政策已经造成巨大冲击,美国遭遇“股债汇三杀”。本该“避险”的美债和美元本周意外双双大跌,美元指数一度跌破100关口,10年期美债收益率狂飙逼近4.6%。美股频繁暴涨暴跌,恐慌指数VIX升破60。
张军对记者表示,从美国金融市场最近的变化中也能看出,特朗普关税政策只会扰乱现有的秩序,导致混乱和不确定性增加。对美国来说,如果想要贸易平衡,可能会失去更多、付出更大的代价。
尽管特朗普嘴上会说,美国的霸主地位对他不重要,他希望更多的工作机会回到美国,但张军表示,这是天真的想法,他不相信美国人真的愿意付出这个代价。正是贸易不平衡维持了美国的货币和金融霸主地位,贸易不平衡本身不是问题,而是答案。如果特朗普想放弃美元地位,美国人不会答应。
张军认为,美国的问题不是贸易不平衡,在全球化过程中,美国获得的利益非常明显。但美国没有处理好底层民众的需求,保障不足,落后于欧洲,这是美国真正的问题。
需求是破解制造业国家发展约束的关键
由于自然禀赋、文化基因和历史差异,东亚制造业强于美国。但张军提醒,在制造立国模式下,东亚国家存在高储蓄和低消费的结构问题。企业要维持更低的工资,确保足够多的金融剩余,个体收入不高,消费也不高,这是环环相扣的均衡,并不容易打破,需求成为发展的最大约束。
例如,日韩靠制造业的扩张,一度快速追赶欧美发达国家,但最终发展还是慢了下来,人均GDP未能赶上美国,背后是需求的问题没有最终处理好。
但中国跟东亚其他经济体不一样,有14亿人口,经济体量大得多,有更多机会处理需求问题。展望未来,张军表示,中国要形成一个支撑内循环的总需求,把扩大内需的堵点疏通,这也是破解制造业国家发展约束的关键。
一方面,要让企业和投资者在国内市场有可以预期的稳定回报率和利润率,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问题,破解民营企业面临的痛点,更好地保护知识产权和企业家的权益,让企业有足够盈利的空间比单纯补贴投资更重要。
另一方面,财政资金可以增加对家庭的支持,增加对家庭的转移支付,提高民众收入,在教育、养老、医疗等领域加大补贴力度。
此外,中国也在分散出口市场,加快资本向海外输出,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来促进出口。张军强调,中国在全球生产体系中扮演独特角色,短中期不可能改变。全球经济已经是一个整体,很多事情不是一个国家可以单方面改变的。
文章来源 | 21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