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活动 学术活动 MORE
张军教授风采纪实(3) | 刘晓捷:张老师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
浏览次数:
发布时间:2018-05-04

每个学生心目中都有一位好导师:如明镜,如长者,如灯塔,也如星辰,那是迷茫时的点拨,惶恐时的棒喝,脆弱时的臂膀。

经济学院张军教授从教三十年,取得了卓越的学术成就。他是国家级人才计划获得者,荣获上海市先进工作者称号、复旦大学校长奖,更是第七届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获得者,以及美国比较经济学会最佳论文奖Bergson Prize获得者。

立足前沿,追求真理,作为是改革开放40年历史进程的亲历者和研究者,张军教授站在世界舞台讲述中国故事,品味中国经验,探讨中国智慧,为经济学殿堂带来了务实求真的中国风采,他对中国经济问题的阐释与解读已形成了世界影响力。

更可贵的是,张军教授勇敢地战胜病魔,孜孜不倦地把自己的全部精力奉献给他所热爱的教育事业。他的大师风范、仁师关怀培养了一批批青年学子,甚至还影响了许许多多普通人。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在复旦大学第八届“研究生心目中的好导师”评选之际,我们推出“张军教授风采纪实”,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些故事,一同感受张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师生真情。

彰郁泽芳,君子坦荡!愿这份情能够滋润莘莘学子,愿这份情绵远流长!

本期主人公是刘晓捷。他本科就读于复旦大学微电子专业,而目前在巴黎政治学院攻读经济学硕士学位。当年他是怎样从工程师的摇篮走进经济学的殿堂呢?张军老师又是怎样引导他、点拨他的呢?

这是我和张军老师的故事,一个外行人通过不懈努力逐步走入经济学殿堂的故事。在这个故事里,有许许多多的偶然性。但如果你了解经济学,就会发现在每一次关键事件的背后都寄宿着“看不见的手”。这只手推动着故事的发展,同时这只“看不见的手”也是这个故事的目的和结局。

1.人生难得一回搏

我进复旦的时候阴差阳错的选了技术科学实验班,这个决定一度让我十分痛苦。我本以为这是一个和物理相关只是比较偏应用的实验班,但是当真正在张江开始学习微电子时,我发现现实和理想真是天壤之别。

一方面,我立志探求真理,热爱严谨的研究方法,这是我的人生追求。所以,我更适合做科学家,不适合做工程师;另一方面,我渴望走自己的路,至少按照自己的兴趣选修课程。无论是在物理系选修固体物理,还是在经济系选修国际贸易,我都拿了A,这让我由衷地感到求知的快乐与自由的可贵。

在张江的那几年,我越来越感受到,人必须脱离comfort zone,必须全力以赴,为自己的未来拼一次!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伦敦经济学院留学的初中同学回国,他读经济管理专业,我们见面叙旧,也聊起中国经济的现状。他提到一些想法,但苦于没有足够的数学工具以及合作者督促来一起推动研究。于是我们就组成了研究小组。一个月后,我们自认为初稿成形了,于是想请教授提提意见。

2.张门立雪,求道解惑

请哪位教授提意见呢?我们不约而同的想到了张军老师,因为他是研究中国经济的顶级专家。

张老师在复旦经院大金报告厅演讲

但现实是,张老师的日程排得是如此满,一般人都预约不到见面机会,我们又有什么办法呢?

我们并不想放弃,就像钱伟长教授当年弃文从理在理科老师面前软磨硬泡一般,我们也应该秉承“张门立雪”的精神。于是,我们接连几天来到经院张老师办公室门前,却总是乘兴而来,空手而归。

终于,在第五天的时候,我们发现办公室里老师们正在开会。不知道这会要开多久,我们只是一直等着,就这样终于等到了张老师会间小憩的瞬间。我们说明来意,忐忑不安地将稿子交给了张老师。他虽然一脸惊讶,但仍然毫不犹豫地接下了稿子,并说道:“很好,我会看的。” 

这就是我和张老师的第一次相遇!虽然张老师就只说了这一句话,但这句话毫无疑问是对我初探经济学的极大肯定,更为我之后一步一步走上经济学学习研究的正轨作了铺垫。

3.数据,数据,还是数据!

初次见面一星期后,我们和张老师邮件联系,希望当面探讨论文,张老师欣然同意,并与我们约好时间地点。因为当时张老师正好有个国家基金会议,我们便直奔会场。张老师十分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并和我们详细讨论了论文可行的框架和模型建构的细节,我们大受启发。

之后,张老师又邀请我参加他的研究生组会,并报告这篇文章。张老师与各位博士生学长学姐一起点评了我们的论文,效果非常好,这对我们修改论文帮助巨大。SHAPE\* MERGEFORMAT

张老师与学生讨论课题

在这一阶段,通过与张老师不断的学术交流,我深刻感受到了张老师强大的经济学直觉和对数据的高度敏感。他惜言如金,却又一针见血,既揭示问题的原因,又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思路。

这种脚踏实地且深入浅出的经济学大家之风让我明白:要做好经济学研究,最重要的是能力是掌握数据,并在庞大的数据中看到问题的症结。而做到这一点需要大量的时间投入和对数据深入的思考,并非只是建立几个时髦的数学模型就可以的。

4.一语点醒定志向

我的一生到底追求什么,我一直没有答案。带着这样的困惑,转眼间到了大四。由于一直做好出国准备,我也只能先申请保研,想在研一的时候再申请经济学硕士专业。但由于从微电子到经济学的跨度非常大,本科的时候我也只是零星修过一些经济学院的课,终究非科班出身,知识结构不够系统,因此冒然申请肯定是没有竞争力的。

这时,我想到了张老师,并发了邮件告知情况。张老师很关心我的事,他希望能和我当面聊一聊。

与张老师的这次约见让我的内心充满了不安与兴奋:既对张老师能对我说些什么忐忑不已,又对自己终于要做出可能改变一生的决定而激动。

张老师的话语是锋利的,他称赞我有经济学研究的天赋并且有着很好的数学背景,但这种初试新领域而带来的兴奋感是没法持续的推动我在经济学的研究道路上前进的。经济学研究需要一种持之以恒的动力,不在于外在的金钱、名利,甚至不在于内在的单纯的兴趣,而在于追求真理、发现规律的使命感和神圣感,这一点对任何一位科学家都是一样的。

张老师的话令我震惊!我突然意识到,这位经历过生死考验,至今仍在为学术燃烧生命的教授,其实是对经济学有着超越生死的爱,而这份爱就是将他锻造为深邃灵魂的关键!

这番剖析,让我看到了自己的单纯甚至幼稚。经济学到底是不是我一生的追求,我又能为此奉献一切吗?

能!

对我而言,经济学和物理学一样,前者探求社会的真理,后者探求自然的真理。我热爱真理,我热爱确定性,我向往着这个世界的起点和它的终点。

张老师明白我的初心后,开心地答应为我写一封推荐信。这封推荐信和我们一起讨论的那篇论文助我获得了攻读法国巴黎政治学院的研究型经济学硕士和美国匹茨堡大学博士的机会。这成为了我经济学之路起点,而这一切都得感谢张老师对我的厚爱和栽培!SHAPE\* MERGEFORMAT

刘晓捷目前就读的巴黎政治学院

5.看不见的手、学脉与传承

如今,我人在巴黎,放假时我总会和张老师在复旦经院咖啡厅一叙。每当此时,我总能感受到一种力量,一只“看不见的手”在不断地推着我前进。我想这就是师生之间薪火相传的学脉吧!等哪一天,我能正视这个学脉,传递下去,而不只是被推着向前走的时候,我也就实现了张老师托付给我这一代人的使命,成为了下一代人的力量。

在复旦经院二楼咖啡厅,刘晓捷与张老师多次见面,讨论问题

作者小传:

刘晓捷,2012—2016年就读复旦大学微电子专业,目前在巴黎政治学院攻读经济学硕士学位。

责任编辑:石烁

排版:刘晓罡

图片:詹璐、巴黎政治学院官网

上一条:张军教授风采纪实(2)|韩贤旺:一心成就学生的张老师

下一条:张军教授风采纪实(2)|韩贤旺:一心成就学生的张老师